恢復室簡介
/楊雯雯(台南新樓 恢復室護理師)
|
新樓院訊_no.89(2011_MAY.)_p.21 |
「開刀開完了嗎?是不是可以回去病房?
還要待在恢復室ㄛ,
到底要在裡面做什麼?待多久呢?」
恢復室護理人員在手術麻醉期間扮演著協調者的角色,讓手術麻醉後病人安全舒適地返回病房或出院回家是恢復室過渡階段重要的任務,是一個特別的加護單位。
關於恢復室這名詞由1800年首先出現在英格蘭Zuck(1995),發展史如下:
|
|
西元 恢復室發展事項
1800 最早設立於英格蘭
1801 最早手術的診療空間
1840 最早有“麻醉”名詞的描述
1846 吸入性麻醉劑乙醚成功使用
1863 手術及麻醉後的恢復空間
1904 各個醫院普遍設置恢復室、恢復室存在象徵護理人力的不足
1947 研究顯示恢復室的存在可降低死亡率及合併症
1951 恢復室設置標準,至今仍適用
1990 將加護病房與恢復室設置分開
在病人手術完成,進入恢復室甦醒的過程中常常發生:躁動不安、疼痛、血壓忽高或忽低、心悸、噁心、嘔吐、寒顫發抖、發紺、換氣不足、喉部痙攣、體溫過低、不易叫醒等等皆需由恢復室護理人員的專業照護,判斷病人意識恢復程度,給予保暖措施,並裝上生命徵象監視器(包括:心電圖儀、血壓計及血氧濃度監測儀),前30分鐘要每5分鐘測量血壓、心跳及呼吸次數一次,情況穩定後仍要每10分鐘測量一次;另心電圖及血氧濃度則需全程監測直至病患離開恢復室止。在恢復室中護理人員還會檢查各種引流管(如胃管、導尿管、胸管等)及點滴之功能,監測排出入量及引流液觀察病人傷口是否有出血現象、傷口滲出液之顏色、種類及量之多寡並確實記錄。
所以麻醉的終止與恢復,則好比飛機降落著地,然後滑行到停機坪,旅客下機安全愉快的回家。而在恢復室工作的護理人員,也都具有專業的護理常識及技巧,並保持高度警覺心,以便能認知並預防麻醉和手術後併發症,及特殊手術後特有症狀的發生。因此除了認知病人急性症狀外,恢復室的另一任務即使恢復中的病人,受到最少的困擾與疼痛,使其在可能的範圍內,享有最舒服及安全的恢復過程,希望未來更能提供所有接受手術的病人更好的醫療服務。★
麻醉恢復室所有同仁祝福您與家人平安健康!!
|